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
黨的十八大演講提出必需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維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堅定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繼續發展戰略。2018年5月,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肯定要求。由此可見,將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區域經濟發展之中是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應有之義。針對如何實現這種融合發展,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討論。
一、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
如何從學理層面認識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是需要解決的基礎性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第一,區域經濟中要考慮的生態環境問題有三類。一是區域生態環境維護問題。這是指為維護區域生態環境而對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約束,為減少生態環境損害而對生產和消費活動的強度進行約束,并對所要維護的生態功能區的責權利進行合理配置,對作為公共品的生態環境進行維護,同時對責任分擔和限制搭便車行為進行機制設計。二是區域生態環境損害問題。純水設備一定時期內,區域生態環境所能承受的污染和損害是有一定承載力限度的所以區域經濟的規模也必須是有所限制的區域經濟應在適度污染排放的約束下,優化配置經濟規模。同時在可承載的生態環境損害范圍內,優化配置污染權、排放權等資源。三是區域生態環境治理問題。這是指經濟活動中為消除或減低伴生環境影響和環境累積影響以及為恢復環境系統功能而進行的投入活動。環境治理的方式主要包括規制約束下的治理選擇、追求效率的市場化治理、作為公共品的治理、治理中的搭便車等。
第二,維持區域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必需對區域內各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約束。任何經濟主體都有為此而減排降耗的責任,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是各主體承擔相應責任的基本準則。各主體都要遵循以下行為準則:可再生資源的使用速度不得逾越其再生速度、污染物和廢棄物的排放速度不得逾越地球生態系統的自凈化速度、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速度不得逾越尋找其替代資源的速度。
第三,區域生態環境問題也是地區間利益關系的一種表現形式。要著重以公平性原則來協調地區間生態環境的利益關系,一是生態維護責任分擔與生態利益分享的公平問題,二是污染權的公平配置問題,三是生態環境治理責任分擔的公平問題。適用的公平性準則主要包括:帕累托改進原則,即在實現某一方利益時,不得損害其他方利益;卡爾多改進原則,即在實現某一方利益而損害另一方利益時,應給予受損方足夠的彌補;羅爾斯公正原則,即在出現不均衡時,應著重關注處于有利地位者的利益;代際原則,即在可能發生久遠影響的情形下,以不損害后代人的利益為原則。
第四,正確認識和處置局部可繼續發展與全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從根本上來說,只有全域可繼續發展才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局部只能是全域可繼續發展中分擔其責任。如果單純以局部的財富均衡評價可持續發展,那么可能出現各種不可繼續的情形。例如,若以單個區域為評價對象,人們會誤認為人造資本與自然資本可互相替代,從而導致人們無限制地消耗自然資本;人們確定不同時期價值的折現率時,往往偏向于選擇對其自身更加有利的折現率;即使單個區域能夠實現社會資本的代際財富均衡,但卻不能保證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實現。要想解決以上這些問題,必需堅持全域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不得刻意照顧某一區域的利益。
二、區域經濟聯系與生態環境聯系的矛盾與協調
一個區域與周邊區域、與整個流域之間肯定存在生態聯系與經濟聯系的相互交織。例如,一個大型湖泊周邊的各個區域之間、一條河流上下游區域之間、一個森林所涵蓋的區域之間,其經濟利益和經濟利息因行政區劃而相互分離,但生態利益和生態影響則作為整體無法割裂。純水設備區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往往容易出現這樣一些現實問題:一是江河、湖泊、森林的生態功能的維護者與生態功能的受益者之間責權利不對等,生態受益者未向生態維護者轉移支付與其受益水平相適應的生態彌補。二是各地區共同擁有的江河、湖泊、森林實質上是一個公有地,各地區在追求自身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會通過過度消耗資源或過度污染排放等方式來實現自身利益大,從而形成公有地悲劇。三是各地區共同擁有的江河、湖泊、森林,無論是生態維護還是環境治理,只有通過協同的方式才有可能獲得最大成效。但在現實生活中,各地區之間基于各自利益的目標,或者缺乏協調而各行其是或者相互之間存在搭便車的意愿。四是由于各地區的發展水平不同以及各地區之間的競爭關系,江河、湖泊、森林的生態維護、開發利用、污染治理等方面存在非合作博弈的競爭狀況。
上述問題的根本成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各個區域享受生態利益和污染排放都是沒有任何代價的從而導致為維護生態環境所做的貢獻和所蒙受的損失得不到合理彌補。二是各個行政區域各自為政,制定不同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難以滿足流域性生態環境整治的需要,導致對整個流域生態環境的治理難以協調。三是生態環境維護政策與貧困治理政策脫鉤。生態功能區往往也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無償為發達地區提供資源,且保證生態環境通常是以犧牲其經濟開發利益為代價的但得不到應有的彌補。貧困區域也就不得不自行發展經濟,無可防止地造成一定水平的生態環境破壞,最終導致整個區域生態環境的劣化和民眾的共同利益受損。
- 上一篇:海綿鄉村試點青海如何走出不同路 2019/6/19
- 下一篇:祝賀蘇州皙全純水設備有限公司年初八開工大吉 2018/2/23